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在年10月19日召开的第28届国际血管联盟世界大会(IUA)暨第十四届中国首都血管论坛(CCVS)上,来自医院血管外科的谷涌泉教授为我们介绍了近年来中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的进展。
中国下肢ASO流行病学数据
下肢ASO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该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中国近期的地区监测数据显示:年龄≥60岁的人群下肢ASO发病率约24.4%,男性发病率27.3%,女性发病率22.3%。
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下肢动脉缺血的危险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疾病将增加截肢风险,降低患者生存率:间歇性跛行患者5年生存率70%,10年生存率降至40%~50%;而严重肢体缺血患者生存率更低。目前ASO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动脉旁路术、腔内治疗和血管再生等几种。动脉旁路术或腔内成形术(PTA)可降低截肢率,提高长期存活率。
动脉旁路术的进展
我国动脉旁路术治疗ASO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年复旦大学(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医院冯友贤教授等首次应用丝织人造血管移植物完成ASO患者的股-腘动脉旁路移植术。年钱允庆教授的等首次使用大隐静脉移植转流术治疗慢性股-腘动脉闭塞症。汪忠镐院士于年完成了首例ASO患者的BTK旁路手术,并于年完成首例糖尿病足患者的股-腘动脉旁路移植术。经过长期推广,外科搭桥手术逐渐成为我国下肢ASO的标准术式。
动脉移植材料的选择一直是临床上争论的焦点之一,术中是采用人工血管还是自体大隐静脉尚未有定论。大隐静脉虽然可避免排异反应,但因其常常不适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以及静脉曲张患者,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材料技术的创新,如今这一难题可应用自体桡动脉或小直径组织工程学移植物解决。另外,糖尿病患者和冠心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居高不下(高达20.4%)这一难题仍有待解决。
腔内治疗的发展
1、腔内介入治疗这一微创技术在中国出现:年,汪忠镐院士完成了国内首例股腘动脉球囊成形术。时至今日,腔内治疗技术已成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
2、股浅动脉(SFA)支架和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PTA)的应用:年,戴汝平教授在国内首次报告了应用金属裸支架治疗股动脉病变。年,谷涌泉教授完成国内首例膝下动脉PTA。时至今日,支架和膝下动脉PTA已成为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首选治疗。
3、针对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新技术:由于术后1年的支架内再狭窄率高达18%~40%,治疗后不在血管内留置任何异物已成为时下流行的新理念,血管外科专家正在试图寻找不使用支架进行治疗的方法。年,熊江教授等首次在国内报告了有关定向经皮腔内斑块旋切术(DA)治疗股腘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经验。年,谷涌泉教授等首次在国内报告了DA治疗BTK动脉缺血病变,并于年首次报告了使用准分子激光销蚀联合药物球囊(DCB)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的病例。
如今,腔内治疗的技术发展已经历了从PTA,到支架置入技术,到斑块销蚀技术,再到DCB的过程。斑块销蚀联合DCB将成为未来治疗方式的主要发展方向。
血管再生系统诞生
部分患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约10%~20%的下肢缺血合并远端动脉阻塞的患者无法接受外科搭桥或腔内治疗,这类患者面临截肢或死亡风险,被称作“别无选择的患者”。血管再生性治疗的出现为这类患者提供了可能性。血管再生系统包括干细胞移植和细胞因子疗法两种。
1、干细胞移植
在不断探索中,干细胞应用完成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干细胞的应用囊括了从胚胎干细胞(体外受精,全能细胞,囊胚形成,胎儿形成)到成人干细胞的过程。
年3月4日谷涌泉教授等完成了国内第一例干细胞移植,接受干细胞移植的是一例76岁男性糖尿病足患者。在此之后,谷涌泉教授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他首先对比了骨髓干细胞移植在动脉内和肌内注射治疗下肢缺血中的疗效;第二步通过RCT研究,证实移植干细胞在血管生成治疗中的积极作用(治疗效果与移植细胞总数有关);第三步发明了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可减少失血量,使产生的细胞增多,获得更优的治疗结果。经反复多次干细胞移植,患者患足可恢复正常。
2、细胞因子疗法
通过构建一种携带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的表达质粒,影响细胞增殖。中国两项CFDA批准的细胞因子研究Ⅰ、Ⅱ阶段医院开展完成。
3、血管再生系统在医院的应用
自年起,已有例患者针对下肢ASO在我中心接受了此类治疗,其中DM占58%。
患者住院时间逐年下降,治疗费用逐年增高。截肢率自年起大幅降低:年之前8.12%,年~年间降至0.92%,平均截肢率1.98%。
总结
在一代又一代血管外科医师的努力下,中国下肢ASO的诊疗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