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廓出口综合征

肩痛,手麻,你是否有胸廓出口综合征?

颈肩酸痛、手臂酸麻无力是大多数上班族都经历过的事情,很多人都归因于日常加班后的颈肩肌肉疲劳,认为休息一下就会好。但是有一种情况却不能忽视,因为它并不会随着休息好转,它就是胸廓出口综合征。

一、概念

胸廓出口综合征是指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上口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二、胸廓上口解剖

胸廓上口呈肾形,为后高前低的斜面,由第一胸椎、第一肋骨和胸骨柄上缘围成,胸骨柄上缘约与第2-3胸椎间隙平齐。

三、临床表现

1、神经源性症状主要由压迫臂丛神经引起,较血管受压的症状常见。绝大多数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疼痛和麻木感。

2、动脉受压的症状包括:上肢和手部皮肤冷、疼痛、无力或易于疲劳,疼痛的性质呈弥漫性。

3、少见症状为静脉阻塞或闭塞的症状,表现为臂部疼痛、疲劳,伴肢体肿胀、发绀和水肿,可出现肩周前胸侧支静脉扩张。

4、部分患者疼痛不典型,累及前胸部和肩周区域,出现假性心绞痛的症状。这些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当尺神经传导速度低于48m/s时,提示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断。而肩部、上肢、手部的症状可以提供诊断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线索。

四、病因

年高体弱,先天禀赋不足,房事过度,久病劳损

1、压迫神经和(或)血管的原因有异常骨质,如颈肋、第7颈椎横突过长、第1肋骨或锁骨两叉畸形、外生骨疣、外伤引致的锁骨或第1肋骨骨折、肱骨头脱位等情况。

2、斜角肌痉挛、纤维化、肩带下垂和上肢过度外展均可引起胸廓出口变狭窄,产生锁骨下血管及臂丛神经受压迫症状。

3、上肢正常动作如上臂外展、肩部向后下垂、颈部伸展、面部转向对侧以及深吸气等也可使肋锁间隙缩小,神经和血管受压迫的程度加重。

五、检查

1、上肢外展试

上肢外展90°、°和°,手外旋、颈取伸展位。使锁骨下神经血管紧束压在胸小肌止点下方和锁骨与第1肋骨间隙处,可感到颈肩部和上肢疼痛或疼痛加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下降2.0kPa(15mmHg),锁骨下动脉区听到收缩期杂音。

2、Adson或斜角肌试验

在扪及桡动脉搏动下进行监测。病人深吸气、伸颈,并将下颌转向受检侧,如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为阳性发现。

3、尺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分别测定胸廓出口、肘部、前臂处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胸廓出口为72m/s,肘部55m/s,前臂59m/s。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的胸廓出口尺神经传导速度减少至32~65m/s,平均为53m/s。

4、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光电流量计检测

作为估计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血管受压检查方法,并非特异性检查方法,可排除血管疾病。根据术前和术后血流情况,估计手术疗效。

5、选择性血管造影

用于严重动静脉受压合并动脉瘤、粥样斑块、栓塞和静脉血栓形成,以明确病变性质和排除其他血管病变。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胸部和颈椎X线片和尺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一般可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应与颈椎病、臂丛或上肢周围神经疾病、血管疾病,心、肺、纵隔等疾病相鉴别。疑有心绞痛时需作心电图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七、治疗

1、保守治疗

适用于症状轻和初发病人

(1)针灸治疗,可缓解肌肉痉挛,从而减轻对神经血管的压迫,起到止痛作用。

(2)推拿疗法。

(3)中药内服外敷。

(4)针刀治疗。

(5)牵引及肩带肌肉锻炼。

2、手术治疗,适用于经1~3个月非手术治疗后,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尺神经传导速度经过胸廓出口低于60m/s者;血管造影显示锁骨下动脉和静脉明显狭窄受阻者;局部剧痛或静脉受压症状明显者。

途径:

①腋下途径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但显露差,易造成第1肋骨切除不彻底。

②肩胛旁途径切口能满意切除第1肋骨和解除有关压迫因素,适用于再次手术患者。缺点是创伤大,出血量多。手术并发症为损伤胸膜引起气胸,术中牵拉臂丛引起手臂麻木无力或术后血肿的感染。术后有90%以上的患者症状消失。

八、预后

本病痛苦,但预后良好

医院康复医学科

老住院部右侧3、4楼

联系-

科室对如下疾病展开专科治疗:

1、中风偏瘫、脑外伤后遗症:包括吞咽障碍、言语障碍、构音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

2、脊髓损伤:四肢瘫、截瘫、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直肠(大小便异常)

3、面瘫: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

4、产后盆底功能康复

5、颈肩腰腿痛康复治疗

6、全身各处骨折术后,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后、手外伤、周围神经损伤、运动系统损伤、骨关节炎等康复科常见病

7、重症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

图文供稿:李景林

图文排版:石杏

图文审核:侯健、许清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obmlc.com/wazlyy/1462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