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出这4个信号,或是血液粘稠,抓

生命以“血”为本,血液是滋养之河!

人体的血液就像是流淌的河流,将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器官,维持着身体的正常运转。

然而,一旦血液变得粘稠,氧气和养分的输送就会受阻,进而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风险。

血液粘稠,在医学上又称为高粘血症,血液黏稠度高了首先影响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很细,越细的地方往下越窄的地方就越容易堵。

毛细血管里拥堵的话,通过血液携带的氧气以及营养物质,就无法送到器官细胞里,时间长了细胞就会受到影响,进一步加重后细胞可能会受伤甚至凋亡。

血管壁受到损伤,再加上血脂、甘油三酯、胆固醇,最后又增加血管的损伤。血管的损伤之后,可能会慢慢形成血栓,危害生命健康。

血液黏稠4大“信号”

“信号”1、晨起时头晕,晚饭后清醒

早上起床后会感到脑袋晕晕乎乎的,不清醒,思维迟钝,睡醒后仍然感觉乏力,睡不醒,老觉得浑身没劲儿。

等到晚饭过后,精神状态反而最好,有的人甚至到了半夜都没有困意,这可能就是血液黏稠增高向人体发出的信号。

“信号”2、一蹲下干活,就开始呼吸不畅、气短

血液黏稠度高的人群中,肥胖者居多,这些人下蹲比较困难,甚至因为过度肥胖而无法蹲着干活,一蹲下就感到胸闷气短、呼吸不畅。

这是因为下蹲时回流到心脏的血液减少,心脏的泵血量也会相应减少,加上血液粘稠使得血液循环速度变慢,就可能导致肺部、大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的现象。

“信号”3、视力一会清楚,一会模糊

有些人平时视力还可以,但常出现短暂性模糊,严重时甚至突然看不清东西,该情况普遍发生在65岁以上老年人身上。

随着年龄增长,大多数老年人血液黏稠度偏高,血液流通不顺畅,营养物质和氧气不能及时供给视神经,导致视神经和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缺氧,医学上称为阵发性视力模糊。

“信号”4、午饭后犯困

吃完午饭后感觉非常疲乏。为了消化食物,流经胃肠道的血量会增多,流向大脑的血液便会相应减少。而血液粘稠度高会使血液循环速度减缓,导致大脑供血更加不足,所以容易出现脑缺氧产生的困倦感。

30岁后,要注意这些事情

30岁后,随着年龄增长,加上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会导致血液中“垃圾”越来越多,容易导致血粘稠。

所以,30岁后,一定要注意预防血粘稠,注意这些事情。

1、抽烟喝酒

烟酒已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烟酒对于身体健康危害巨大!

香烟中的各种毒性物质能破坏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血小板聚集,加速红细胞凋亡;大量饮酒也会加重心脑血管缺血、缺氧症状,所以希望大家戒烟限酒。

2、熬夜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与无形的阳气相比,有形的血液属阴。

“昼则养阳,夜则养阴”,所以,夜晚是养阴血的时间。

如果长期熬夜,大脑处于应激状态,不断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会造成血管收缩异常,血液流速变慢,血管内垃圾不能及时排出,增加血管粘稠、堵塞的危险。

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代谢水平,长期以往易引发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肥胖和其他健康问题。

所以,每晚保证7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尽量睡前不玩手机、剧烈运动,以免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不易入睡,对于预防血粘稠,也十分有益!

3、久坐

久坐是现代人的生活特征之一。

久坐不动,会使血液循环减慢,久而久之会导致心脏衰竭,引起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

长时间坐办公室的人,身体代谢会降低,血液流速变慢。特别是刚吃完午饭,更多血液汇集到胃部进行工作,供给大脑的养分就会变少,很容易困,这时若是睡觉更容易血液粘稠。

还有经常出长途车的司机,久坐驾驶,大脑高度集中,神经紧张,缺乏锻炼,也易导致血液粘稠,甚至会猝死。

所以,每久坐一小时,就要起来活动一下,伸伸懒腰,走走步。

也可以养成规律的生活方式,比如:

定期运动

不管是爬山还是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都可以很有效地促进脂代谢。另外,运动还可以使血液的流动速度变快,加快身体代谢,防止血液黏稠。建议每周3次~5次有氧运动,每次半小时到一小时。

多吃具有降血脂作用的食物因为降低血脂有助于改善血液粘稠,所以建议大家多摄入西蓝花、芹菜、玉米、黑木耳等有降血脂作用的食物,同时要少吃高脂食物,尤其是糕点等加工零食,因为这些食物往往含有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不利于血脂健康。

多喝水不过喝水也要会喝,早上起床后、三餐前、饭后半小时、睡前都是最佳的喝水时间。最佳的水补充是白开水,利于迅速进入血液,冲淡血液。最理想的“稀释水”应该是白开水或淡茶水。




转载请注明:http://www.obmlc.com/wazlyy/1800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