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也是心碎的日子

”这年头死于原子弹爆炸的人远远没有死于心碎的人多。”

索尔·贝洛写《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料到“玻璃心”的病理杀伤力。

各位不要小瞧文学修辞,一个当代成年人,没心痛过几回,都不好意思半夜分享歌曲到朋友圈。

但痛到灵魂深处的心碎不仅是病,碎起来还要人命。今天就带大家看看见者落泪的--“心碎综合症”。

“心碎综合症”,也称“应激性心肌病”或“章鱼壶心肌病”(TakotsuboCardiomyopathy)。年在日本首次被发现,因发病时左心室心尖的形状和日本逮章鱼的壶很像而得名。

直到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发表有关“心碎综合症”的文章时,这种“多愁善感”的病症才通过媒体传播到世界各地。

△日语“Takotsubo”意为“章鱼陷阱”(右图),一旦章鱼进入陷阱,便无法转身逃脱;左图为“章鱼壶心肌病”的心脏形态

不慎落入陷阱的病友遇上伤心过度、压力应激、惊吓、暴怒等状况时,就会出现心脏泵血不足,心尖未收缩,心室基部强力收缩变气球状,类似可卡因中毒时发生的急性左室功能障碍;

紧接着心脏跳动能力突然减弱,心肌酶水平升高或不规律,呼吸急促、心脏绞痛、恶心晕厥等。

但目前“心碎综合症”的病理机制还没明确,只有几种假说:

(1)儿茶酚胺毒性:病友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儿茶酚胺既会导致心肌直接毒性,还会导致心肌微循环障碍、心肌顿抑,增加心脏负荷,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2)心肌代谢异常:心肌细胞糖、脂肪酸等代谢异常,线粒体功能减退,导致心肌细胞顿抑。情绪应激等原因,导致心肌原发性代谢异常,干扰心脏正常结构和功能;

(3)多支冠脉痉挛:儿茶酚胺增高及冠脉微循环障碍等原因导致多支冠脉出现痉挛,所以部分病友会出现类似急性冠脉综合征的ST段抬高症状。

△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s)是具有儿茶酚核的(苯乙)胺类化合物的统称,包括肾上腺素(Epinephrine)、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和多巴胺(Dopamine),不少精神兴奋剂也是儿茶酚胺的类似物。

这些外在症状和突发心脏病很像,甚至有被误诊的风险,但事实上,“心碎综合症”和一般的心脏病差别很大。

“心碎综合症”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比爱情还来得快。即使你原本拥有健康蓬勃的冠状动脉,没阻塞没凝块,顺溜得不行,也可能因为突如其来的打击捂胸倒地。

大多数心脏病发作是由冠状动脉中形成的阻塞和血栓引起的,这些动脉负责为心脏提供血液。如果这些凝块长时间妨碍心脏的血液供应,心肌细胞就会死亡,使心脏受到永久性损伤。

比如心房颤动,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又称为心房微颤、房颤、心房细动等,是心脏不正常节律/心律不整的一种,特色是心脏快速而不规则的跳动。

发作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脑卒中)、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

不过相对于“心碎综合症”,心房颤动还是要有迹可循得多,它的发病和年龄以及基础疾病类型有很大的相关性。

在50岁以下的人口中,仅有0.14%的患病率;60~70岁,则提升为4%;一旦过了80岁,患病率将超过14%;同时,高血压和瓣膜性心脏病是造成心房颤动的两个最常见危险因子。

这种病一开始发生时,持续的时间可能相当短暂,但发作时间有可能越来越长、甚至不会缓解。有时病患会感觉到心悸、昏厥、呼吸困难、胸痛,但大部分发作时,都没有症状。

不过已经发现心房颤动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多在成年之后发生,呈阵发性。这就意味着基因检测成了一种极佳的预知预防手段: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obmlc.com/wazlyy/1495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