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动脉发生了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了弹性和管腔缩小。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其症状为:
1、脑力和体力衰退,触诊浅表动脉变硬。
2、冠状动脉硬化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及猝死。
3、脑动脉硬化可致脑缺血、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或嗜睡、脑萎缩、痴呆和脑出血。
4、肾动脉硬化可导致顽固性高血压和尿闭、肾功能不全。
5、四肢动脉硬化可引起下肢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也可形成血管栓塞等。
照射部位:
胸部、腰部、背部、足三里穴、涌泉穴、百会穴。
(二)高血压是指成年人动脉血压在安静状态下超过/90mmHg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主要由先天性遗传基因造成的,而职业(脑力劳动者多)、饮食(喜吃肉、多盐者易得)、生活习惯(酗酒、吸烟多者)都有密切关系;继发性主要由急、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血管病变及甲亢等引发的。高血压患病人数多(约占人口数千分之十以上),治疗难(基本为终身疾病),危害大(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疲劳、心悸等。继发性如血压骤升而出现恶心、呕吐、视力模糊、心动过速及心力衰竭等症状。
照射部位:
头顶部、颈部、腰部、足底部。
(三)高血脂是脂肪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种病变。主要因胆固醇增高、血液粘度增高、血流缓慢、血小板沉积等所致。常与动脉硬化、高血压、肥胖症合并出现。脑动脉硬化有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或嗜睡,肾动脉硬化可导致肾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四肢动脉硬化可引起下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也可形成血管栓塞等。
照射部位:
头顶部、后颈部、腰部、足底部、足三里穴。
(四)低血压成人的肱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即可定为低血压。分急、慢性两类。急性低血压多由大失血和剧痛所致;慢性低血压则由内分泌功能紊乱、慢性消耗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营养不良所致。常见有贫血或低血糖。症状有头晕、消瘦、乏力、食欲不振、口唇苍白等。除休克者,需大量输血、输液外,均可用全科治疗仪照射治疗。
照射部位:
头顶部、后颈部、腰部、内关穴。
(五)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疾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其主要原因是脂类代谢失调和动脉壁的损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及遗传因素是发生冠心病的主要原因。可分为隐匿性心绞痛型、心肌梗塞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过度兴奋、情绪紧张、过度疲劳、精神刺激性及饱餐均可诱发。
1、心绞痛型
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性或暂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过劳、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寒冷刺激、过量吸烟、暴饮暴食、阴雨天均可诱发。
其主要症状是:
胸骨后或心前区发作性剧痛,呈压榨紧闷或窒息感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上肢内侧、颈、咽或上腰部。每次发作3-5分钟,一般不超过15分钟,并伴心率快、血压升高、皮肤湿冷或出汗。
照射部位:
胸部、后背部、腰部、内关穴。
2、心肌梗塞型是由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导致心肌严重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局部坏死,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
临床表现:
①疼痛类似心绞痛,但程度剧烈时间可达数小时,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含硝酸甘油不缓解。
②心律失常、心衰、休克。
③恶心、呕吐、上腹胀痛。
④心悸、乏力、头晕。及时用全科治疗仪照射治疗可缓解症状、坚持照射可取得很好疗效。
照射部位:
胸部、后背部、腰部、内关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