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动态:放射技术第十六章第一、二节
放射技术第十六章三、四节
放射技术第十六章第六节胸部
第十六章第七节心脏大血管与冠状动脉
一、血管解剖
(一)正常心脏外形及特点
心脏位于胸腔纵隔内,2/3在正中线的左侧,1/3在右侧。心脏有前、后两面及左缘、右缘和下缘3个边缘。
(二)正常心腔结构
心脏内部被房间隔和室间隔以及二尖瓣和三尖瓣分隔成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共四个心腔。
右心房可分为前部的固有心房和后部的腔静脉窦。
右心室腔按功能分成流入道和流出道,以室上嵴为界。流入道入口即右房室口,在其纤维瓣环上附着三尖瓣。流出道也称漏斗部或肺动脉圆锥,其出口为肺动脉口,纤维瓣环附有肺动脉瓣。
左心房是心脏最靠后的部分。两侧有左、右肺静脉开口。
左心室位于右心室的左后下方,近似圆锥形。左室腔以二尖瓣为界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两部分。
(三)冠状动脉与冠状静脉
人体正常的冠状动脉分为左、右两大支,分别起自左、右主动脉窦壁。
1.左冠状动脉及其分支:主干长0.5~3.0cm,主要分支有前降支和回旋支。
2.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主要分支有右圆锥支、右房支、右室前支、锐缘支、右室后支、左室后支、后降支等。
3.冠状静脉:多伴行相邻的冠状动脉。
二、造影技术
(一)心大血管造影
心大血管造影是临床诊断心血管疾病金标准之一。
1.手术操作:选择性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动脉造影,是经股静脉穿刺插入5~7F右心造影导管,按造影目的分别进行造影。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则是经股动脉、桡动脉或肱动脉等处,穿刺并插入“猪尾形”导管进行造影。插管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心电变化、血压及其他生命体征指标,积极预防并发症。
2.造影参数:选择造影检查时,常规选用浓度为50%~60%离子型对比剂或相应浓度的非离子型对比剂。常用造影参数见表16-7-1。
3.造影体位:心脏摄影角度随心脏的位置、形态和旋转程度不同而作相应改变。常用体位有:正位、侧位、长轴斜位、四腔位(肝锁位)、半坐位、延长右前斜位等。
(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1.手术操作:选用冠状动脉造影导管(Judkins导管),采用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分别选择性插入左、右冠状动脉口部,先行测压或试注造影证实导管在冠状动脉口内即行造影。
2.造影参数选择:对比剂浓度为50%~60%的离子型含碘对比剂或相应浓度的非离子型对比剂。造影参数见表16-7-1。
3.造影体位:
(1)左冠状动脉造影体位:右肩位;肝位;左肩位;蜘蛛位。正位、侧位可作为补充体位。
(2)右冠状动脉造影体位:LAO30°~40°位;RAO30°~45°位;正位(AP)并CRA15°~25°位常作为左、右前斜位的补充体位。
习题
1.右心室流入道与流出道分界是
A室上嵴
B膜部室间隔
C三尖瓣瓣口
D肺动脉瓣口
E漏斗部
A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的是
A.回旋支、左室支
B.前间隔支、边缘支
C.右旋支、后降支
D.前降支、左旋支
E.房室结支、心室支
D
3.右冠状动脉主要分支不包括
A、右室前支
B、左室后支
C、前降支
D、后降支
E、锐缘支
C
4.临床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金标准是
A、心脏彩超
B、心脏PET
C、心脏大血管CT造影
D、心脏MRI
E、心脏大血管DSA造影
E
5.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应选择何种导管
A、Y形导管
B、响尾蛇导管
C、T形管
D、导尿管
E、猪尾形导管
E
6.DSA选择性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动脉造影的血管鞘的常用的大小为
A、1-3F
B、5-7F
C、6-9F
D、4-6F
E、7-9F
B
7.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模式一般选择的成像方式和帧率为
A、IVDSA,15fp/s
B、IADSA,7.5fp/s
C、IVDSA,7.5fp/s
D、IADSA,15fp/s
E、IADSA,25fp/s
E
8.下面关于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动脉造影技术叙述错误的是
A、常规选用50%~60%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对比剂
B、经股动脉穿刺
C、插管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心电变化、血压及其他生命体征指标
D、插入5~7F右心造影导管
E、造影体位心脏摄影常用体位有正位、侧位
B
9.DSA右冠状动脉造影采集时间持续
A冠状静脉充盈满意
B左冠状动脉充分显示
C右冠状动脉后支充分显示
D右冠状动脉充分显示
E附属支充分显示
A
10.房间隔缺损(ASD)在先心病中发病率第一位,DSA造影的最佳体位是
A左前斜60°
B右前斜45°
C心脏正位°
D左前斜30°
E右前斜30°
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