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其本质是椎-基底动脉缺血导致的脑干、小脑及部分大脑组织出现的可逆性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主要为眩晕、呕吐、平衡障碍(站立不稳)、耳鸣及眼球震颤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治疗目的主要为缓解症状及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我院近年来应用天眩清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80例患者均来源于我院神经内科年至年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住院病人。诊断上均符合WHO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即起病急,2min内出现眩晕,同时有下列1项以上(一过性)表现:(1)运动障碍;(2)感觉障碍;(3)单目或双目一侧的视野的视力丧失;(4)平衡失调、眼震、复视、吞咽困难和构音不良。并经三维脑多普勒(TCD)、颈部X线片、CT等证实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40-76岁,平均61岁;并发高血压病20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5例。对照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41-80岁,平均62岁;并发高血压病18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两组均应用舒血宁20ml、马来酸桂哌齐特mg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和(或)生理盐水ml静点,每日一次,连用14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天眩清注射液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静点,每日一次,连用14d。同时对有并发症的患者予对症治疗。两组患者在用药后分别进行临床症状和体征评估,同时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
疗效评定: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头晕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果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于动脉硬化或脑血管痉挛等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出现障碍,导致桥脑区的缺血,出现了临床上的平衡障碍、卒倒、眩晕、耳鸣及眼球震颤等症状。随着症状的迁延,该病可使大脑皮质脑细胞变性,神经脱髓鞘,治疗上多采用活血化癖和血管扩张药物。天眩清主要成分为经甲基苯-β-D-吡喃葡萄糖甙,具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脑血流阻力、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使小脑和内耳系统供血改善;同时,天眩清具有改善血液动力学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也证实,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并能明显降低血液浓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应用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来源:《海南医学》年第20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