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被称为是距离死亡最近的一个科室,因为心血管疾病发病突然且十分凶猛,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就是在这种忙碌而又紧张的工作环境下,医院心血管内科(内一科)一干就是18年。多个日日夜夜,刘冬青用一双巧手修好了一颗颗“坏心”,重新搏动一颗颗“死心”,成为了广大患者公认的救“心”卫士。
医院内一科(心血管内科)主任——刘冬青
有一种忙碌,叫做“心内科医生”
都说心内科医生特别忙,这话一点都不假。12月5日早上8点,记者在医院内一科见到刘冬青医师时,他正在电脑前看资料,见到记者来访,他客气地招呼记者坐下。几分钟之后,刘冬青起身说先去查房,看一下头天晚上送过来的一个病人。在详细询问病人的情况后,他又对跟随查房的科室医生及护士交代了注意事项。
刘冬青和医护人员在查看病房(一)
8点30分,从该病房出来后,刘冬青开始转向其它病房。“今天感觉如何,还好吧?头晕吗?”“胸没有昨天那么闷吧?药有没有吃过?……”从一个病人,到另外一病人;从一个病房,再到另外一个病房,刘冬青没有喝过一口水。在查房的间隙,他还接待了几位慕名前来咨询的患者。
刘冬青和医护人员在查看病房(二)
从8时30分开始查房到10点10分结束,刘冬青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态度让广大患者及家属非常满意。跟随刘冬青旁边,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对病人非常细心和耐心,看病的过程充满人情味。这种细心还表现在对年轻医生的指点,给病人看片子的时候,他还不忘给年轻医生指点一下,告诉问题出在哪。他的每一个动作和眼神,都能让人感受到温暖,而不是冰冷而机械的问答。“这个医生真耐心!”正因为如此,几乎每一个病人看完病之后都会向他道谢。
刘冬青和医护人员在查看病房(三)
10点20分,在忙了近2个小时后,记者以为可以坐下来和刘冬青好好聊聊。“可能还要再等会,10医院有个会。”从病房回到办公室,刘冬青立马换下工作服,医院三楼会议室参加院里组织的胸痛中心建设协调会。
医院组织的胸痛中心建设协调会
中午12点,刘冬青在外面简单吃了点东西后,又回到办公室着手准备下午两点的手术,并回复和处理病人的信息。“有时候忙,病人给我打电话就没有接到,他们就会发信息给我留言,大多都是约复查时间或者手术时间,我有空的时候就一一回复。”刘冬青说。
下午两点,刘冬青开始为病人进行手术
下午两点整,刘冬青出现在介入治疗室,等待他的是4台手术。透过透明的玻璃墙,记者看到了里面的手术情况。第一个病人的冠状动脉造影挺顺利的,手术仅20多分钟就结束了。第二台为冠状动脉造影术+冠脉内支架植入术,难度主要体现在支架到位要准和选择支架要与血管匹配。55分钟后,刘冬青成功完成手术,病人家属连声道谢。
后面还有2台手术,刘冬青没来得及休息,没顾得上喝口水,等病人离开后,他又走进了手术室……
创造生命奇迹的“胸痛中心”
今年10月初,家住攸县莲塘坳镇的龙先生突发急性胸痛,在当地卫生院和急救车的帮助下迅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龙先生被紧急送往攸医院胸痛中心后,医院迅速启动绿色通道,不经急诊直接将患者送入心血管导管室,行心脏介入手术开通血管,前后不到分钟。最终,龙先生幸运地保住了性命,且没有留下后遗症。
攸医院胸痛中心获得“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单位”的证明
“对急性心梗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越早得到治疗,患者的存活率越高。”医院心内科主任刘冬青表示,目前我国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现状并不理想。除了患者及家属时间观念淡薄造成延迟,医院还停留在传统的救治模式:院前急救——挂号—就诊—入院—心内科接诊—转送导管室,耗时甚多。
医院胸痛中心的先进设备
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从年开始,攸医院率先在全县建立急性心肌梗死24h×7紧急救治绿色通道,医院内部的急诊科、心电图室、化验室、CT影像科等部门进行人力物力等资源配置成立胸痛中心,并以患者为中心,强化“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观念;不断优化救治流程,实行急病急治,先后投入多万元建设独立的多平米的心脏导管室,配置了先进的心血管介入设备,建立全天候多个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手术人员梯队,可随时应对连续多发心梗患者紧急救治。
胸痛优先,医院打通一条生命绿色通道
如今,走在医院,无论是在挂号窗口、急诊室,或者还是内科楼、外科楼,医院的过道,随处都能看到“胸痛中心”、“胸痛优先”的字样和宣传标语。
手术圆满成功
来不及休息,刘冬青又开始进行下一台手术
“通过建设胸痛中心,医院内部急性心梗救治流程做到极致,还通过引进“互联网+”远程医疗监护系统,增强了胸痛中心的辐射能力,也提高了急性心梗患者诊治效果。”刘冬青表示,作为全县唯一的胸痛中心,攸医院胸痛中心将继续加强胸痛知识的健康宣教,加强与急救中心以及区域医疗机构的合作与指导,充分利用“互联网+”智慧型医疗,建立全县急性胸痛的联动防治体系,为提高我县整体急性胸痛患者的诊治水平努力。
截至目前,医院胸痛中心共完成各类手术多人次,治疗多人次,仅仅9月份就完成冠脉手术例,冠脉介入治疗25例。
来得早、动作快、效率高的“心内科”医生
最多一天要完成6台手术,一个月共完成冠脉手术例,冠脉介入治疗25例……这样艰巨的任务和工作量,以刘冬青为带头人的医院心内科团队是如何做到的?
医院内一科——精诚合一的人民健康卫士
“来得早,动作快,效率高!”医院内一科护士长易育英为记者解开了疑惑。易育英告诉记者,刘主任心中时刻装着病人,他的上班时间是上午8点到12点,下午2点到5点,但因为工作太忙,他每天都是早半个小时上班,晚半个小时下班。由于名声在外,几乎每天还有慕名来找刘主任的患者,刘主任也因此形成了工作节奏快,走路一阵风的行事风格。
刘冬青名声在外,患者慕名而来
“在关键时刻,时间就是生命;而在平常,多腾出几分钟就可以多看一个病人。”对于同事这番高度评价,刘冬青的回答自然诚恳。
从医21载,今年44岁的刘冬青年毕业于衡阳医学院,分配至医院后,先后在儿科、急诊科等部门工作过,现为攸医院内一科(心血管内科)主任、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擅长心内科疾病诊治,对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诊治有丰富经验,主持开展冠脉造影、支架植入、起搏器治疗等新项目新技术,发表论文10余篇,是攸县血管疾病诊疗领域响当当的领军人物及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
“攸县卫生工作先进个人、孕产妇急救先进个人、《中国保健杂志》社优秀论文一等奖……”打开刘冬青的抽屉,工作中的刘冬青从不缺光环和荣誉,其实私底下的刘冬青也喜欢户外活动。休假时也经常选择旅游的方式放松心情。但科室一有情况,医院。为了患者,他逐渐把旅游改成了散步和看书。
难得休闲,刘冬青组织科室人员一起出游
接受红色教育,刘冬青和科室人员在井冈山
身为心血管内科(内一科)主任、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刘冬青始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医护工作者。心内科副主任熊升林对刘冬青的工作态度深为敬佩,“刘主任是实干家,他总是告诫科室的同事,只要病人还有一丝希望,我们都要全力以赴,精心救治。”熊升林对记者说。
最佳拍档——心内科主任刘冬青和副主任熊升林
“尽一切能力缩短开通患者血管的时间。”从事心血管工作18年来,刘冬青始终用心坚守在生命的防线上,用自己的双手拯救着那些停跳的心脏,他的仁心仁术感动了无数患者。在患者心中,他就是那守护生命防线的救“心”卫士!
心血管内科(内一科)获得的荣誉
面对患者的各种感激和荣誉的接踵而至,刘冬青淡然处之,他经常这样说:“荣誉再高也不属于我个人,因为这始终离不开队友的支持和配合,离不开心血管内科(内一科)这个令人自豪的团队!
转载自攸县新闻网,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编辑/事业发展部
动动手指头,长按白癜风有治好的吗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