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干货6个表格,教你速记冠心病的重要

彭洋挂号多少钱 http://m.39.net/news/a_9346374.html

冠心病是心血管病学中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每5例死亡病例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据估算,我国心血管疾病现患病人数约3.3亿,其中冠心病万,占比较高。因此,对于临床医生而言,须严格掌握冠心病的相关内容,并熟练运用于临床中。

现结合临床书籍及国内外专家共识,整理冠心病的相关知识点及速记技巧,还不快快收藏!

一、概述

1.病因

(1)主要病因

高密度脂蛋白(HDL)减少,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升高,肥胖。(高的低了,低的高了)

(2)其他

吸烟是导致冠心病的一大病因。

2.病理

(1)左冠状动脉

冠心病最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部位是:左前降支。其主要为左心室供血,故左心室缺血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较常见)、心室颤动(最严重,常见致死原因)等。

(2)右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负责为右心供血,如阻塞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

二、稳定型心绞痛

1.病因

主要是冠状动脉在固定狭窄或部分闭塞的基础上发生需氧量的增加。

2.机制

患者激动、劳力时,心脏负荷增加,导致心肌缺氧。

3.临床表现(表1)

表1稳定型心临床症状

表1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症状

4.检查

心电图为急性发作期的首选检查,表现为ST段压低≥0.1mV。

运动负荷试验是稳定期的首选检查。若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心电图表现为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持续2min。

冠脉造影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诊断分级为:1级(闭塞25%~49%)、2级(闭塞50%~74%)、3级(闭塞75%~99%)、4级(闭塞%)。

结论:心绞痛=胸骨体中、上段后疼痛(向左上肢放射)+时间持续3~5min+ST段压低≥0.1mV。

5.治疗

(1)发作期治疗

如症状较重,建议使用起作用最快的硝酸酯类药物[硝酸甘油(不能改善预后)、硝酸异山梨酯],以在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其供血的同时,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前后负荷,减轻心肌缺氧。

(2)缓解期治疗

①改善缺血、减轻症状:β受体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钙拮抗剂。

②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等。

(3)其他

可行血管重建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三、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伴有不同程度的表面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远端血管栓塞所致的一组临床症状,二者合称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二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相似但程度不同,主要表现在缺血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导致心肌损害等方面,临床通常按照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

疼痛程度严重,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分钟。

可在休息时发作,发作时间、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延长,出现静息痛或夜间痛。

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只能暂时甚至不能完全缓解症状。

2.检查

(1)心电图

心电图表现为ST段一过性抬高≥0.1mV。

(2)冠脉造影

冠脉造影为确诊方法。

(3)心脏标志物检查

较传统的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更为敏感可靠。

3.治疗(表2)

速记:“非”要去小树“林”。

表2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分组及治疗方式

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病理

绝大多数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内可见在粥样斑块的基础上有血栓形成,使管腔闭塞(左心室心肌梗死常见,右心室、和左、右心房梗死少见)。

(1)左前降支闭塞

左心室前壁、心尖部、下侧壁、前间隔和二尖瓣前乳头肌梗死。

(2)右冠状动脉闭塞

左心室膈面(右冠状动脉占优势时)、后间隔和右心室梗死,并可累及窦房结和房室结。

2.临床表现(表3)

表3临床表现及意义

3.检查

(1)心电图

表现为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mV,心电图定位诊断见表4。

表4心电图定位诊断

(2)心肌酶

心肌酶为心肌梗死最有意义的检查:肌红蛋白最先出现升高,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标为肌钙蛋白,因其特异性较强,较为敏感。肌酸激酶同工酶对于诊断1周后再次心肌梗死最具临床意义,详情见表5。

表5心肌酶及其时间变化

结论:心肌梗死=胸骨体中、上段后疼痛+时间持续≥30min+ST段抬高≥0.1mV。

4.治疗

(1)止痛治疗

首选吗啡或哌替啶。

(2)再灌注治疗

①再灌注治疗可用于起病3~6h内,最多不超过12h的患者,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后者适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具体适应证和禁忌证见表6。首选药物为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织性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

表6溶栓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②疗效判断:2h内胸痛在疼痛程度减轻一半以上,心电图ST段抬高幅度降低一半以上;心肌损伤标志物高峰提前出现,并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3)抗心力衰竭治疗

以吗啡和利尿剂为主,24h内禁用洋地黄制剂。

(4)其他

①若右心室心肌梗死引起右心衰竭伴低血压,而无左心衰竭的表现时,宜扩张血管。在血流动力学检测静脉输液时,若输注1~2L液体后低血压未得到纠正,建议使用多巴酚丁胺为代表的正性肌力药物,不宜使用利尿剂。

②不推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规使用钙拮抗剂。

整理、排版丨冯熙雯

校对、审核丨邢辰




转载请注明:http://www.obmlc.com/wadwh/1655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