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
祖籍江门开平的
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
和科学院两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
回到家乡江门进行考察调研。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应武会见余艾冰院士一行。余艾冰院士表示,虽然年少离乡,旅居国外多年,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一直想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尤其随着年岁渐长,落叶归根的意愿日渐强烈。他平生有四个愿望,即成为杰出的科学家、教书育人的专家、大学管理者、新型产学研机构的独特企业家。
△余艾冰院士现在,他已经实现了前三个愿望,最后一个愿望希望在自己的家乡——江门实现。他非常期待能将国内外建设新型产学研机构的经验做法带回江门,与江门共同打造新型产学研机构,助力家乡高质量发展。
余艾冰院士,祖籍江门开平,他是颗粒科学与技术和过程工程领域杰出的科学家,颗粒填充、颗粒及多相流,以及计算机模拟与仿真多个研究领域的权威,更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化学过程工程专家之一,颗粒研究的“领航者”。其研究领域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息息相关,未来应用与发展空间广阔。
△年11月,余艾冰院士曾带领团队回到家乡江门考察调研。余艾冰于年当选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年当选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为素有“院士之乡”的江门又添一名院士。余艾冰院士,欢迎常回家看看!江门:院士之乡
“网红”满屏地刷,其实,咱江门真正的“网红”就在这!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共有多人(不包括外籍)。
江门五邑是院士之乡,以不到全国千分之一的面积孕育了34位院士,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其中包括陈垣、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等著名院士,涉及社科、物理、化学、生物、医药等多个学科领域。这34位院士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年以前当选的中央研究院院士3人。
△院士路两旁分别设立江门五邑籍院士艺术塑像。为纪念江门五邑籍院士的杰出贡献,表达家乡对院士们的敬意,年10月,中国第一条以两院院士为主题的“院士路”在江门市区北新区命名,并在这条“院士路”两旁分别设立江门五邑籍院士艺术塑像。
每个塑像高两米多,由胸像、基座两大部分组成,基座上刻有院士的简介,健在的院士每人还刻制了一对手印。
对于江门五邑籍院士,
大家对他们的了解有多少呢?
今天,
小编就为大家介绍
江门五邑籍的其中几位院士,
涨姿势的时刻又来!
梁思礼
梁思礼(.8.24-.4.14),祖籍新会,梁启超之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
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学士学位;年获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年获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年任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礼曾领导和参加多种导弹、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制、试验。他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中首次采用新技术,为向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导弹试验作出重要贡献。他对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论述,成为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航天CAD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奖等。其代表作品有《梁思礼文集》、《向太空长征》等。
张佑启
张佑启,年9月18日生于香港,祖籍新会沙堆镇。建筑结计算力学、土木工程专家,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校长特别顾问,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张佑启年张佑启毕业于华南工学院,获工学士学位。年获英国威尔斯大学博士学位,年获英国威尔斯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年获澳大利亚阿雷特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佑启开拓了有限元法在结构力学、特别是板与壳的研究。
黄乃正
黄乃正,祖籍台山,年出生于香港。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继而到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任职。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年始从事高张力分子的合成及若干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合成多个在有机化学理论中有其重要理论意义而难度极高的分子。其中得到一种稳定的具有环间连接的三苯骈环辛三烯炔。曾被诺贝尔奖获得者D·J·CIAM所著的化学教科书列为尚未合成的有挑战性有机分子之一。另外合成有3个连续双键的五元环化合物和多个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被认为是高张力化合物的一项世界纪录。该研究成果被多个国际性科学学报所引述。在国际化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黄乃正黄翠芬
黄翠芬(.03.06—.08.09),祖籍台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微生物学家,免疫及遗传工程专家。年毕业于广州私立岭南大学化学系。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原名誉所长、一级研究员、全军分子遗传重点实验室原主任。黄翠芬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中国基因工程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等职,现任该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专家组成员、全军分子遗传中心主任等职。
△黄翠芬
陈灏珠
陈灏珠(.11.6—.10.30),出生于香港,祖籍新会棠下(今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获学士学位。曾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陈灏珠陈灏珠在内科领域特别是心血管病的临床方面造诣很深,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心肌梗死”医学名词的医生,是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率先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腔内超声检查诊断冠心病;率先用电起搏和电复律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达国际先进;对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率先研究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并阐明其原理。在国内外首先应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救治奎尼丁引起的致命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成功并推广应用。宋尔卫
宋尔卫,年4月25日生,祖籍江门鹤山。他是中医院培养和成长起来的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年中山大学医科唯一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宋尔卫宋尔卫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在国内早期开展乳腺癌保留乳房根治术,并发现保乳术保留的肿瘤微环境组织对后续抗肿瘤免疫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他围绕肿瘤微环境和免疫治疗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微环境中多种具有促癌功能的免疫和间质细胞新亚型及其促癌机制,开拓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方向;分离鉴定了重要促癌细胞因子的受体,揭示了微环境的免疫调控新通路;发现了长非编码RNA(lncRNA)参与肿瘤微环境细胞信号传导的新功能,丰富了免疫微环境信号调控网络的机制。
除上述介绍的院士外,
祖籍江门五邑籍的院士还有:
陈焕镛、薛社普、梁思礼、
黄本立、叶大年、冯培德、
陈垣、梁思成、梁思永……
一批批五邑籍的院士,
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贡献毕生的力量。
向他们致敬!
漫步在江门院士路,
道路两边数十位江门籍院士的雕像
成为这座城市所特有的风景。
江门“院士之乡”是怎么练成的?
崇文重教传统代代流传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江门拥有众多院士,与五邑地区优良的学风密不可分。家家崇尚学识、人人以读书为荣的优良传统,改变了一个个人的命运,也改变着家乡……
△一代大儒陈白沙曾以其深刻而独特的文化精髓和学术思想,打破程朱理学沉闷和僵化的模式,开启明朝心学先河,确立了岭南文化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图为陈白沙纪念馆。资料图片
祖籍江门的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黄乃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教育是立国之本,非常重要,注重教育,首先应当注重中小学教育,中小学基础不扎实,到了大学学习就会很吃力,我们院士之所以会取得一定的成绩,和小时候打下的良好基础分不开。”
五邑地区都有崇文重教的祖训传承。记者梳理发现,五邑籍院士都注重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他们当中过半拥有博士学历。
良好家风家训弘扬美德
纵观五邑籍院士的成长历程、精神特质,他们具有一定的共性:一是爱国为民,兼济天下,对祖国感情深厚。在本土成长起来的,一心一意为国争光;曾经出国留学讲学的,眷恋祖国毅然回国。二是不畏艰难,严谨治学。他们严谨务实的治学为文之道,他们“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学术态度,尤其值得人们学习。△梁启超常在家书中教育子女,要把个人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图为梁启超故居。江门日报记者黎禹君摄这一切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祖籍江门的结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麦松威说:“我觉得,祖国应该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应该教育中小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知识。”在江门,良好家风家训就是值得不断挖掘和传承的传统文化。也正是在这些良好家风家训的传承中,江门诞生了众多的五邑籍院士。
中国侨都开风气之先
江门之所以涌现出如此众多的院士和其他科技名人,也得益于江门市是中国第一侨乡,有众多旅居港澳及海外的乡亲,与境外人员、信息交流频繁,开风气之先。
△图为开平碉楼。何树炯摄记者梳理发现,江门五邑籍院士过半在境外接受高等教育及读硕士、博士学位乃至工作过(不包括进修、作访问学者)。他们接受了较为开放和先进的教育,接触学习到更多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其事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江门籍两院院士数量多、涉及领域广,他们身上闪烁着催人奋进的科学精神,是家乡人民的骄傲!他们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鞭策着后人前行!来源:江门发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