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造影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基本技术

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的常规与理念基本相同,两者差异主要集中在常用器械的选择及具体操作方面,如造影导管的选择、路径差异、解剖变异的处理等。

经桡动脉途径分为右、左两条入路,目前由于机器设计限制以及术者习惯等原因,常规采用右侧桡动脉入路。

01

导引导丝及造影导管送入升主动脉

导引导丝及造影导管送入升主动脉是成功完成经桡动脉造影的关键步骤之一。

相较股动脉途径,桡动脉内径细小、解剖变异较多、涉及的关踺部位更多,痉挛发生率高,导引导丝前送操作要求更严格。目前常用的导引导丝为亲水涂层导丝,也有术者选择常规“J"形导丝。相对而言,亲水涂层导丝通过路径中迂曲部位的能力更强。

02

前送过程的基本建议

①速度适中:前送过程中仔细感受前送阻力,避免速度过快损伤血管。

②全程透视:避免导丝误入分支或其他血管造成血管损伤,过程中仔细观察导丝头端变化,如导丝头端“J”形弯消失或呈“s"形伴随前送阻力增大,头端指向非预期方向时,需部分回撤调整方向后再行前送。一般建议在前臂动脉部分时导丝头端指向躯干侧,在颈肩动脉部分时导丝头端指向足部。

③必要时造影:当前送阻力较大,导丝反复调整不能到达适当位置时可经鞘管或造影导管造影,明确动脉路径情况,然后在造影指导下完成导丝前送或必要时更换造影路径。

④建议导丝送至升主动脉后经窦底回弯后使导丝头端位于左冠开口以上,主动脉弓以下部位,避免进人冠状动脉及左心室。

03

一般导丝前送过程中有3处难点

①桡尺动脉分叉前后部分血管处:多见桡尺动脉环、桡动脉迂曲、副肱动脉及桡动脉痉挛等情况,多可于造影后仔细调整导丝进人正确路径;副肱动脉时如导丝能够送人升主动脉可能5F造影导管不能通过此部分动脉,可试用4F造影导管完成造影,不能完成时需回撤导丝仔细调整送入肱动脉进行后续操作;使用普通导引导丝无法到达适当动脉部分时可选用PTCA导丝通过迂曲部位,引导造影导管通过迂曲部分。

②锁骨下动脉进入头臂干处.在此部位前送时多可见导丝进人颈总动脉,操作时可先调整导丝头端方向,然后缓慢回撤导丝,导丝头出现向左下部跳跃后再试前送,操作时可嘱患者深吸气增加成功几率,不建议反复盲目快速回撤及前送导丝。

③颈部血管-主动脉弓-升主动脉部分:大多数导丝前送时可顺利进人升主动脉,如导丝进人降主动脉,可将导丝缓慢回撤至气管分叉稍上部水平,然后调整导丝头指向右侧再行前送,必要时可嘱患者深吸气;如不成功,可沿导丝前送造影导管至降主动脉内,回撤导丝至导管内或在外保留2~3cm,旋转导管头指向升主动脉侧,同时回拉导管和导丝,导管头跳跃至升主动脉后前送导丝,必要时可嘱患者深吸气;也可沿导丝前送造影导管至气管分叉稍上部水平,回撤导丝至导管内或在外保留2~3cm,旋转导管头指向升主动脉侧,同时回拉导管和导丝,导管头跳跃至升主动脉后前送导丝,可同时嘱患者深吸气。如上述不成功且可见导管头端在气管分叉稍上部水平,指向头侧时可采用回环法(图1.3一6),即沿导管方向送人超滑导丝,使导丝沿主动脉弓血管上部逆向进人升主动脉,导丝到位后轻轻回撤导管,嘱患者深吸气,调整导丝的同时再沿导丝送入造影导管,前送过程中需小心避开颈部血管,实际操作中可能部分患者不需要导管帮助即可完成导丝的回环进人升主动脉,需小心鉴别减少额外操作。

通常导丝前送完成后,沿导丝前送造影导管相对容易。前送导管的原则:①导丝先于导管前送;②遇到阻力明显加大时不可盲目前送;③导丝路径迂曲时前送过程不可过快,防止导管引起导丝异常移动,④导管到升主动脉回撤导丝时需透视下缓慢回撤导丝,防止导管快速回弹造成不必要的血管损伤导管前送过程中如阻力增加,可试固定导丝稍稍回撤及旋转导管,再前送导管,不成功可经鞘管造影明确血管情况,如为血管痉挛,可应用抗痉挛药物;如为血管细小,可更换更细的造影导管;如为血管变异,可调整导丝路径再行前送,如仍不成功可更换途径。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obmlc.com/wacs/1453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