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年10月第17卷第10期
作者:首都医科医院张大鹏杨新春
年8月,巴黎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公布了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指南[1],该指南刷新了年发布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治疗指南》,提出了CCS的概念,更新了我们以往对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固有理念,反映了目前我们对冠状动脉疾病病理生理学机制的更深入认识。
新概念抛弃了“稳定”这一概念
既往临床上一直将冠状动脉疾病分类为慢性冠心病(CAD)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并在临床上按这种分类进行诊断与治疗。ACS的概念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之后,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冠心病诊疗的策略,它以共同的病理生理改变为基础,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统称为ACS,并继而分为ST段抬高的ACS(STEMI)和ST段不抬高的ACS(不稳定型心绞痛+NSTEMI),病理上以易损斑块的“不稳定”为特点,治疗上以强化抗栓、调脂为基础,同时进行危险分层,并实施血运重建(紧急、急诊或择期PCI)。
既往所说的慢性冠心病(CAD),也称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CIS),包括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隐匿性冠心病,而以稳定型心绞痛为大多数患者群,往往给人们造成稳定型心绞痛就是病情、病变是“稳定性的”一个概念。从“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到“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术语变化的一个关键的理论基础是,尽管“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对于冠状动脉疾病急性事件上来看往往是“稳定的”,但潜在的病理生理状态却并不一定“稳定”,甚至可能在任何时候变得不稳定,往往是由于斑块的破裂或侵蚀导致的急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事件所致。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有以下几种变化趋势:逐渐增大不稳定甚至破裂、长期保持稳定不变、逐渐缩小,同时,斑块的成分也会不断变化,在此基础上,患者的临床表现也会有相应改变,所以,“稳定”只是暂时的、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没有绝对的稳定和不稳定期之分。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往往没有预兆或明显的过渡期,甚至很多ACS患者在急性期支架植入后,在罪犯病变处理之后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期间,即所谓的“稳定期”,由于非罪犯血管病变突然加重而导致了再次的ACS事件,如国内于波教授团队的研究[2],入选例ACS患者行PCI后对非罪犯病变斑块行OCT检查,随访4年,结果显示在“稳定期”内非罪犯病变富含脂质斑块亚组(占33.6%)事件率较对照组增加了4.6%。这提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