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负责脑部的营养供给,当脑供血不足时,就可能出现困倦、嗜睡、眩晕、说话困难、吐字不清、肢体麻木等症状。
一位65岁的女士,间断头晕发作10余年,近期再发加重2个月,经过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求助于我院神经外科二病区。全脑血管造影(DSA)显示:双侧椎动脉颅内不显影,双侧后交通不存在,右侧大脑半球烟雾病综合征。专家讨论后认为,脑干与小脑长期慢性缺血可能是根本病因,治疗的目标应该是增加后循环脑血流。由于患者的后循环血管几乎“断流”,需引入其他血管“南水北调”,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患者脑供血不足问题。经过仔细研究,详细论证,决定选用颞浅动脉对小脑上动脉进行供血。
脑血管病团队在赵新利主任的带领下,结合以往脑血管重建技术的经验,成功实施了我院首例颞浅动脉-小脑上动脉血管重建术(英文简称STA-SCAbypass),手术顺利,术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已康复出院。
左图:正常人右椎动脉图像
右图:患者右椎动脉图像
左图:正常人左椎动脉图像右图:患者左椎动脉图像
左图:正常人右颈内动脉图像右图:患者右颈内动脉图像
左图:血管重建前右图:血管重建后术后CTA显示:桥血管向基底动脉尖供血据“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检索词:颞浅动脉并小脑上动脉),国内尚无STA-SCAbypass相关文献报道(仅1篇,为翻译文献)。据“Pubmed”检索(检索词:STAandSCAandbypass),检索出33篇国外文献,共报道了92例STA-SCAbypass治疗后循环脑缺血,据“review”总结,效果良好。
据赵新利主任介绍,STA-SCAbypass血管吻合点位于颅内中央区、脑干旁,位置极其深在,与吻合点位于脑表面的STA-MCAbypass相比,吻合难度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手术团队既要有精湛的显微吻合技术,又要有良好的精力与耐心,才可能顺利完成整个手术过程。
近年来,我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团队先后开展了多项新业务、新技术,如烟雾病STA-MCAbypass、脑干旁AVM切除术、微创锁孔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基底动脉尖动脉瘤夹闭术、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高流量搭桥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DAVF切除术等。
STA-SCAbypass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脑血管外科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将更好地造福广大群众!
-
往期回顾
新乡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郝红军一行对我院以案促改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
赵国安教授:高血压防治的这些“雷区”,恐怕很多人都走过
原来三高、心梗、动脉硬化都跟它有关!日常多注意,帮助少生病!
文图:申法政
编辑:宋鹏翀
美编:弥庆宇
责任编辑:段桂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