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造影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造

目前随着CABG术的普及,术后需要复查造影的患者越来越多,此类患者造影前术者需查阅CABG术的手术记录,做到有的放矢。如无法得到手术记录,有中心建议先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明确桥血管情况,然后再行造影检查。

01

桥血管的解剖

目前常用的桥血管多数为大隐静脉和内乳动脉,少数采用桡动脉由于内乳动脉桥远期通畅率明显高于静脉桥,因此左前降支多应用左内乳动脉桥,但在内乳动脉条件较差的患者则应用大隐静脉。钝缘支和右冠状动脉均采用大隐静脉桥。左回旋支主支因解剖位置和操作难度等原因很少直接与桥血管吻合。

相对于自身血管,桥血管发出位置变动较大。由于不同个体主动脉宽度和曲度的差异,桥血管开口位置的解剖学投影和适用角度也不完全相同。即使吻合口处有银夹标志,在有的患者中也常常难以寻找。

(1)大隐静脉桥:主动脉至右冠状动脉远端或后降支的大隐静脉桥多开口于升主动脉右前侧壁,于右冠状动脉发出,在同一切面右冠状窦上方约2cm处。左前降支或对角支大隐静脉多位于右冠状动脉桥左上方,主动脉前壁左冠状窦上方4cm处,钝缘支大隐静脉桥则位于左前降支桥左上方,主动脉左前侧壁左冠状窦上方5cm处。静脉桥血管常规发出位置见图1-3-9。

(2)左内乳动脉桥:左内乳动脉发自左锁骨下动脉,距左锁骨下动脉约10cm,左右垂直向下发出。

02

桥血管造影技巧

在行桥血管造影前,一定要仔细阅读旁路移植术记录,了解桥血管的数量及供血部位,以利于在造影操作过程中有的放矢。

(1)大隐静脉桥血管造影:经桡动脉路径时可先应用Terumo共用导管(Tig导管),如无法完成,可考虑先换用右Judkins导管。与左冠状动脉吻合的大隐静脉桥应用右Judkins导管或Tig导管完成的几率略低于右侧。如右Judkins导管或Tig导管无法完成,可考虑换用多功能(Multipurpose)导管或左AmpIaz导管。后两种导管头部较长,尤其在升主动脉较宽的患者中较前两种导管更具有优势。

寻找右冠状动脉静脉桥血管吻合口时常采用左前斜40°~50°,此时桥血管吻合口大致位于升主动脉右侧的切线位(图1-3-10)。导管自右冠状窦轻轻上提,于窦上2cm水平左右处仔细寻找。寻找方法为按自下到上的顺序依次缓慢顺时针旋转,导管进人吻合口时常具有轻微嵌顿感。有时可一边旋转,一边少量注射造影剂。

寻找左冠状动脉静脉桥血管吻合口时不同术者习惯可能不同。可采用右前斜30°,此时吻合口大致位于升主动脉左侧的切线位。也有术者习惯于左前斜40°~50°。左冠状动脉静脉桥血管吻合口位于右冠状动脉桥吻合口的左上方,因此如完成自右冠状动脉桥血管造影后导管自右冠状动脉桥吻合口轻微上提并逆时针旋转,便可进人左冠状动脉桥血管吻合口。桥血管造影时不仅要观察近端吻合口和体部,还要仔细观察远端吻合口以及吻合口以远的自身血管。同时也要变换多个角度观察,以免漏掉吻合口部的偏心病变。

(2)左内乳动脉(LIMA)造影:采用左桡动脉路径可省去导管由主动脉弓进人左锁骨下的操作。直接回撤Tig导管至左锁骨下动脉LIMA开口近端后,一边缓慢回撤,一边少量注射造影剂,发现LIMA开口后轻微旋转,寻找最佳位置(图1-3-11)。Tig导管在锁骨下动脉内直接推送有导致血管损伤的风险,因此一旦不小心回撤LIMA开口远端,需在导丝指引下送至开口近端重新操作。

经右桡动脉途径行左内乳动脉造影操作相对困难,可采用如下方法:使用共用导管或SIMMONS导管选择左锁骨下动脉,然后经导管送入导丝至左臂动脉,沿导丝送人4FJR导管至左内乳动脉开口处,进行选择性造影。

由于LIMA走行较长,一个图像常无法同时包括近端和远端,因此造影常需两人配合,术者注射造影剂,同时助手根据显影由足侧向头侧移动造影床,以观察远端吻合口及吻合口远端血管情况。LIMA狭窄最常见部位为远端吻合口,通常采用右前斜位30°+头位30°,或后前位+头位30°。

综上所述,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及造影过程,术者不仅需要耐心细致的操作,还需要仔细解读各种现象,选择合理的操作工具、方法与技巧。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obmlc.com/ways/1409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