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脑出血和脑梗塞为代表的中风也叫脑卒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严重脑血管疾病。众所周知,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这三高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他们毫无疑问是可以引起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三高以外,还有不少其他因素也与中风的风险增高密切相关,其中有至少四项因素是可以通过常规体检来发现并对其进行干预的。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具体说一说这几项因素。
一、心房颤动
临床上有不少心房颤动是在体检当中通过医生的听诊、把脉,或是做心电图检查所发现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假如出现过心慌、心悸、心脏乱跳、脉搏紊乱等症状。通过做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可以提高心房颤动的检出率。心房颤动是一种心脏电活动的异常,但其可以直接引起心房收缩运动的障碍。心房颤动的长期持续,会让左心房容易长出血栓,而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着动脉血流被直接冲到大脑里面,堵塞大脑动脉,从而引起脑梗塞。据统计,约1/5的脑梗塞是由心源性栓子所引起的。通过对心房颤动的干预,我们可以大大降低其引发脑梗塞的风险。
首先,满足部分条件的患者可以采用经导管消融术来对心房颤动进行治疗。
其次,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凝血药物,可以降低心房内血栓的形成几率。
此外,即便是无法长期坚持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也还有左心耳封堵术的办法来降低脑梗风险。
二、颈动脉斑块
如今颈动脉超声检查在常规体检当中已经越来越普及,很多人在体检报告上都会看到颈动脉斑块这一异常结果。
由于经过颈动脉的血流最终汇入大脑,因此一旦颈动脉斑块的表面形成血栓,这类血栓就很容易被血流带入到大脑当中,从而引起脑梗塞。
不过大家也不用过度担心,颈动脉斑块引起脑梗塞的风险,主要与颈动脉斑块自身的稳定性及其是否引起血管狭窄有关。
假如超声提示颈动脉斑块属于比较稳定的斑块,并且患者本身血脂不高,加强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并定期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变化就可以了。
如果超声提示颈动脉斑块属于不太稳定的斑块,又或者患者本身就存在血脂升高的问题,一般医生会建议服用他汀类降脂药来进行治疗。他汀不光可以降低胆固醇,还能够提供非常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此外,还有可能让斑块变得稳定,甚至体积缩小。另一种更为严重的情况就是斑块已经引起了颈动脉的明显狭窄,这种情况本身就可以引起脑供血不足的相关症状,与此同时,引发脑梗的风险也极高。因此对于这类患者而言,医生往往会让其同时服用他汀类药物与阿司匹林,会通过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来预防脑梗。必要的时候甚至有部分患者需要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来进行治疗。
三、腔梗
在相当一部分中老年人的颅脑CT或磁共振检查报告上,可以看到腔隙性脑梗简称腔梗。由于腔梗很多时候并不会引起肢体麻木、乏力、言语不清等中风症状,医生也没有特别强调要对此进行治疗。
因此,不少人都没有当一回事。其实严格来说,腔梗是脑小血管病的一种典型表现,而脑小血管病的存在意味着中风的风险明显增高。
一般在发现腔梗以后,首先要全面筛查一下中风的其他危险因素,尤其是要控制好血压,因为控制血压是预防年龄相关脑小血管病发生与发展的最有效方法。
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指南还专门指出,在经过神经内科专科医生的评估以后,出血风险不高的患者可以考虑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或治疗脑小血管病。
四、高血同
“高血同”是高同型半胱酸血症的简称。高同型半胱酸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异常,从胎儿到老年人都可以发病,人群当中的总患病率高达5%。按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诊疗专家共识当中的定义,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大于等于10,就可以被定义为高血同了。
目前的研究认为,高血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就包括中风。
高血同可以通过氧化损伤、DNA甲基化以及含硫化合物代谢异常等多种机制导致组织和器官的病理变化。研究发现通过补充叶酸、维生素B12、B6等营养素,可以让不少人的高血同得到改善。
对于存在高血糖的普通人群而言,提倡大家通过增加新鲜蔬菜、水果、豆类、鱼类、全谷物等食物的摄入来改善这项指标。
对于高血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则建议适当补充叶酸、维生素B12、B6等补充剂,来强化对于这项指标的干预。
#百家帮扶计划#事实上,除了我们上面所提到的这四项因素以外,还有诸如偏头痛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问题,也与中风的风险增高密切相关。只不过他们不经常被反映在体检报告上而已。
假如你平时发现自己存在偏头痛的症状,又或是睡觉时总是打鼾,最好到相应的临床科室就诊,通过及早干预来降低中风风险。
如果大家觉得有用,可以点赞转发给身边的人,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