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研究显示,双联抗血小板较单药抗血小板使部分脑卒中患者临床获益更多。那么,哪些人群更适宜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呢?结合各项循证证据和指南共识,总结如下:
01高危TIA和轻型卒中患者发病24小时内,高卒中复发风险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患者(ABCD2评分≥4)和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患者(NIHSS评分≤3分),在发病24小时内,应尽早启动双抗治疗(阿司匹林负荷~mg+mg/d;氯吡格雷负荷mg+75mg/d)并维持21d,之后改为单药抗血小板治疗,有益于降低90d内的卒中复发风险,但应监测出血风险。
02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病30天内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狭窄率70%~99%)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应尽早给予双抗治疗(阿司匹林mg/d+氯吡格雷75mg/d),维持90d,之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长期二级预防。
03动脉源性脑卒中患者7d内症状性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狭窄≥50%)伴有TCD微栓子信号阳性的患者,给予双抗治疗(氯吡格雷负荷mg+75mg/d;阿司匹林75~mg/d)7天,能显著减少微栓子数量,降低卒中风险。
04主动脉弓源性的脑卒中患者6个月内的TIA或非致残性脑梗死(改良Rankin评分<4分)或周围动脉栓塞患者,合并主动脉弓斑块(≥4mm)时,长期双抗治疗(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75~mg/d)较华法林抗凝降低复合血管性事件不明显,但能显著降低血管性死亡率。由于长期双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建议不超过3个月,之后氯吡格雷长期抗血小板治疗。
05脑卒中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的患者术前给予口服或鼻饲负荷剂量双抗治疗(阿司匹林mg+氯吡格雷mg),术后持续给予阿司匹林~mg/d及氯吡格雷75mg/d1~3个月,也可使用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或依替巴肽),术中使用首剂,并持续微泵18~24h,术后根据CT复查结果,在停用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前4h开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06合并ACS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ACS或1年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联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抗治疗。
07伴房颤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如不能耐受口服抗凝药物,推荐应用阿司匹林治疗,也可采用阿司匹林75~mg/d+氯吡格雷75mg/d治疗。
08缺血性卒中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缺血性卒中患者如存在阿司匹林抵抗,一般考虑换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但氯吡格雷需要3~7天才能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以在这段时间阿司匹林不能停药,应「双抗」至氯吡格雷完全生效后再停药。
09颈动脉夹层患者颈动脉夹层患者使用抗凝还是抗板治疗缺乏足够证据,当存在抗凝禁忌时,倾向抗板治疗,通常维持抗板3~6个月。可单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双嘧达莫,也可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双嘧达莫。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还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