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小小支架中诞生“国际原创”
科技功臣葛均波链接产学研为无数病家送健康福祉
葛均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医院葛均波教授曾荣膺年度上海“科技功臣”,这位心内科领域“大咖”,长期致力于冠心病等重大心血管疾病关键诊疗技术的革新与转化研究,实实在在为无数病家送去健康福祉。
早年间,葛均波教授于冠状动脉腔内影像诊断领域,首次发现冠脉心肌桥的血管内超声(IVUS)特征性“半月现象”,使其检出率由不足5%提高至95%以上,成为心肌桥诊断的金标准。
葛均波教授牵头致力于产学研,多项发明在全球领域处于引领地位。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是冠脉介入治疗领域有待攻克的“最后堡垒”,传统正向介入技术成功率仅为60%左右。年,他在美国TCT会议上创造性应用“逆向导丝技术”,成功开通一例高难度冠脉CTO病变,自此开启治疗新时代,手术成功率提高到90%以上。
此后,葛均波教授先后发明逆向导丝对吻技术、反向抓捕技术等,丰富了CTO逆向介入治疗体系。至今,欧美、日本和我国CTO介入治疗运用“逆向导丝技术”及其辅助技术比例达25%,该技术已成为CTO治疗三大常规术式之一。国际权威期刊杂志评价:该技术不依赖特定器械,具有高度推广潜能,操作贡献卓越。
打破国际垄断,他多次实现我国冠脉介入产品自主研发的重大突破。以“生物可吸收冠脉支架”——Xinsorb为例,该支架有别于传统金属支架,植入体内3—5年后被完全降解吸收,血管结构和功能恢复至自然状态。葛均波率先主持启动并完成人体探索性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人群超过例,为我国首个且最大样本量,4年随访结果显示,Xinsorb支架靶血管治疗失败率仅2.2%,支架内血栓发生率0.2%。年,Xinsorb顺利通过国家审批上市。
葛均波从遴选新型涂层药物出发,年首创涂层药物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型冠脉支架:三氧化二砷(AS2O3)药物支架,该支架通过提高支架内皮化程度,降低支架内血栓发生风险,先后获得中国、欧美等发明专利授权,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际原创”。目前,该支架在全国余家医疗机构临床使用。近三年实现新增产值1.87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