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葛均波院士就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提高基层胸痛患者救治效率和效果,助力乡村振兴带来一份提案。
基层心梗诊疗现状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这其中心肌梗死患者又占到很大比例。根据我国医疗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居民的就医习惯,一般居民在突感不适后会选择就近就医,而社区乡镇卫生院等医疗卫生服务站点就是距离百姓最近的专业医疗资源,但现阶段多数首诊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低下,往往不具备PPC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溶栓能力,以及因大众教育不足导致S2FMC(症状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太长、呼叫比例过低等突出问题。同时基层医疗机构还不足以承担区域内公众教育及患者康复管理的责任,特别是对于上级胸痛中心的胸痛出院患者,无法持续进行规范化药物治疗,缺少定期疾病科普及宣教。
基层心梗诊疗问题分析
01基层胸痛患者院前转运效率低下
当前,胸痛中心的院内绿色通道已经比较畅通,救治效率显著提高,STEMI的再灌注治疗比例显著提高,诊疗更加规范,显著改善预后。但是部分区域未能很好地缩短院前-院中转运时间,构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无法第一时间将患者送到最近的胸痛中心导致心梗救治成功率不能进一步提高。
02胸痛患者术后基层随访不到位
研究表明,多数患者再发急性心梗是因为经胸痛中心抢救治疗出院后没有得到长期有效的随访管理,医院,没有与上级医疗单位打通患者信息,同时没有建立有效的随访管理的工作机制,无法对患者定期开展检查,按时服用药物提醒以及生活方式进行干预。
03基层医疗单位缺乏必要救治手段
因为城乡医疗水平差异,部分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必要的心血管救治条件,面对急性胸痛患者无法使用心电图机、床旁肌钙蛋白等设备进行诊断以及缺乏双联抗血小板、溶栓药物等治疗手段。
04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缺乏对胸痛患者的快速识别能力
首诊基层医疗的卫生人员因工作机制、工作安排以及个人能力等问题,在处理一些自行来院就医的胸痛患者,存在快速识别并转运急性胸痛患者不及时等情况,造成治疗时机延误。
05基层群众对胸痛等疾病认知不足
及时把握心梗病发的黄金分钟,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送往附医院进行就医,能够很好地降低死亡率并改善预后,但公众对于疾病了解还不够,不知晓心梗发作后分秒必争的紧迫性,往往不能采取最正确的处理方法。
基层心梗诊疗问题改进意见
01各地政府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支持创建胸痛救治单元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发布医院从胸痛中心向胸痛救治单元延伸建设,在承担急性胸痛接诊任务、年接诊急性胸痛不少于10例、且按照就近原则已与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建立常态化联合救治及转诊关系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推动创建胸痛救治单元。如果救治单元所在地区距离上级胸痛中心较远,当地政府及卫健局应给予统一配备急救车,使得心梗患者得以快速转运,打通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
02建立各级医疗机构常态化协同联络机制
加强组织引导,在通过验收的胸痛救治单元内试医院打通患者档案,建立心血管病急性处置与高危因素长期随访管理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医院高效对接,尽早安排患者转诊并追踪诊疗结果。医院规范治疗后进入稳定期、康复期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通过转回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病情随访、用药咨询、康复治疗等健康管理服务,打造胸痛康复管理“最后一公里”。
03配备急性胸痛常规诊疗设备及药物
建议政府成立专项资金,保障基层医疗机构床旁心电图机的设备以及双联抗血小板等常备药品实现百分百覆盖。建立针对急性胸痛患者的心电图、双联抗血小板、抗凝、溶栓及肌钙蛋白等项目的先救治后收费机制。
04开展基层医疗机构培训考核
由上级胸痛中心持续面向已签署联合救治协议的基层医疗机构接诊医师开展培训考核,能够大多具备较为专业的急性胸痛鉴别诊断水平和救治能力,依据心电图以及肌钙蛋白结果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等高危胸痛患者;同时建立远程会诊机制,能在医院的最短时间,帮助诊断;共同制订合适的急性胸痛诊疗流程图,能够指引接诊医师快速、规范完成急性胸痛患者的接诊、初步诊断及决策任务。
05深入社区,定期开展大众培训教育
通过胸痛救治单元覆盖所管辖的全部社区(村),大力开展胸痛普及教育,内容包括健康生活方式、急救常识(急性胸痛症状识别、呼叫、心脏骤停的识别及基本心肺复苏技能)等,每季度不少于一次。提高心梗病发黄金分钟的知晓率以及遇到心梗第一时间拨打的意识,牢记两个,一样可以缩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入院时间,提高基层胸痛患者救治成功率,实现健康基层,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