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两天有两个患者上了热搜,一位是拒绝住院的企业家:
“24医院,医院还是不去的好,去了就说我不住院就会猝死。老子钱还没花完,事还没做完,老天爷不收的!”
(来源:网络)
在朋友圈写下这段话的,是株洲知名企业家,株洲二手房交易市场领军人物。4月6日,他医院就诊,医生说他有严重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随时有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风险,建议立刻住院治疗。
可是这位先生却非常排斥医生的治疗,认为医生“吓唬人”“骗钱”,当天就签下了“拒绝住院”四个大字。
短短的五天后,这位当地的风云人物就离开了。
另一位是广州的老人,擅自用保健品代替药品:
黄阿姨年做过心瓣膜手术,术后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维持器官的正常功能。可服药3年后,黄阿姨接触了保健品,开始放弃药物,用保健品代替。
3月1日中午,黄阿姨觉得身体不适,立即服用了该保健品。下午觉得“好多了”,晚上又觉得不适,便双倍剂量服用了该产品。儿子发医院,最终黄阿姨还是因为器官衰竭,经抢救无效去世。
(来源:网络)
经记者调查发现,这种令老年人痴迷、宁愿信它也不信医生的保健品,竟是一种号称小分子好吸收的骆驼奶粉,只是一种普通的蛋白固体饮料。
看到这样的新闻,我们真的是又痛又恨,痛的是他们明明有治疗的机会却自己放弃了,恨的是讳疾忌医的人太多太多,医院才是鬼门关,盲目自信与民间偏方才是康庄大道,这种想法给不法经营者可乘之机。
02
我们身边有些人,包括我们的父母,可能也是“医院”“怀疑医生”的一批人
知妹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个问题,医院能无知到何种程度?很多回答令人无奈。
“医院都有病,医生就会吓唬你给你开药。”
“医生我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怀孕?听说验孕棒不准,做检查都是骗钱的。”
“没人给我开药,我自己吃的肠溶片,能把肠子里的东西溶掉,不是治便秘的吗?”
“医院就得开刀,我听说有一个老中医特别灵,一服中药保准见效”……
很多悲剧的发生,都来源于这些无知与“虔诚”,为什么有些人宁愿相信土方法、偏方、硬扛,也不相信医生呢?
本质上都是心理对于疾病衰老死亡的恐惧,无法面对这些现实就调用心理的防御机制来“骗自己”。
就像我身边有一位长辈,患有糖尿病多年,不仅不打胰岛素,而且从来不忌口,问他原因就是一句“打上那玩意这辈子就离不开它了”。
在他们眼里,长期服用一种药物,医院打交道,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意味着鬼门关已经打开。
正如我们年轻人不愿意戴眼镜,害怕再也摘不下了,害怕的也是这种“永恒的逝去”。
无法坦诚面对这样的恐惧与焦虑,那就只能欺骗自己:我身体挺好的,医院干什么,都是自己吓唬自己。
他们拒绝药物或者迷信保健品之后,可能疾病并不会迅速恶化。毕竟生病是一个滴水穿石的过程,我们长期不和身体对话,身体就会逐渐失控。
于是,他们的心理开始“合理化”,你看,医院不听医生的,照样活得挺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
最后,长期与身体对抗之后,身体发出各种求救信号。有的人开始间歇性服用药物,也有的人更加痴迷保健品、参加保健品机构的健康讲座。
整个过程他们虽然没有服药,可一直在服用“安慰剂”,不管是不作为还是保健品都是一种心理安慰,通过心理的抵抗来拒绝承认自己的疾病与衰老。
有时候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心态。
03
不只是老年人,很多年轻人也深深陷入了恐惧的陷阱、商家的圈套中。调查显示,90后中已经有21%开始购买并服用保健品。
保健品圈有一句话叫做:老年人怕死,小孩子怕笨,女人怕丑,男人怕快。
只要抓住了这些弱点,再加上扎心的推销手段,就不愁你不掏钱包了。
很多保健品之所以买的人多,商家多半是用了“恐惧营销”的秘诀。
最初的恐惧营销是针对儿童,第一批独生子女诞生后,家长最担心孩子的身体发育问题,于是就有了我们的童年回忆“喝某哈哈,吃饭就是香”。
之后的几年,这些孩子长大,又开始风靡针对脑发育、记忆力的营销,“生命某号,补充大脑营养”的广告词,多少人都听过。
再之后,保健品全面开花,针对女性的有“太太某口服液”,针对男性的有“某肾宝”,还有针对老年人的“某白金”,几乎成了一代人的回忆。
自始至终,商家利用的都是我们的恐惧心理。怕什么来什么,怕什么就给你制造什么样的焦虑。
相比之下,医生只会科学而直白地说出病情,拿出明晃晃的手术刀,远远不如这些推销狠狠抓住别人心理,更加“深入人心”。
医院只能给你治一种病,而那些保健品却可以“包治百病”,让那些本来就不了解病理病因的人,更加迷信旁门左道。
那些保健品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我们恐惧的心理。
很多时候,真正打败我们的不是疾病,而是我们不敢面对生老病死的心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健康的秘诀,不外乎就是多多锻炼、合理膳食、有病看病。
逃避不是问题,你逃避身体的时候,身体也在欺骗你。
医院和医生也没有那么爱好骗人,你的自以为是最后买单的人还是自己。
编辑:王艳、陈韵伊
排版:王中强/校对:胡磊
运营/统筹:张静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